诸葛亮的倒数第二次北伐,一场决定命运的关键战役,堪称蜀汉历史上最接近成功的一次。这次战役,若成功,或许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进程。更重要的是,这也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首次真刀真枪的较量。然而,在诸葛亮的军队大获全胜,打破了魏军防线之后,他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——退兵。这一决定,至今让人扼腕叹息。那么,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诸葛亮下令撤军?是因为战局无法继续推进?还是后勤出现了重大问题?又或者背后藏着更多的隐情?
首先,诸葛亮在北伐时机的选择上,无疑是精准的。此时曹魏的中坚力量之一,曹真因病重无法指挥大军,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,这给了蜀汉一次宝贵的机会。
其次,诸葛亮也极力招募了鲜卑的勇士轲比能,帮助他出兵响应,这让蜀军的人和更具优势,形成了强大的联合力量。
再者,天时也站在了蜀汉一方的这边。当时雍凉地区已经有半年未曾降雨,旱情严重,魏军的粮草储备受到影响,而蜀汉的粮草则较为充足。可见,天时对蜀军的作战形势颇为有利。
展开剩余77%最后,地利方面,诸葛亮充分利用了他独具匠心的木牛流马,巧妙解决了长途运粮的困境。即便北伐路线几乎没有太大变化,木牛流马的发明也大大缓解了由于地理环境所带来的运输压力。因此,可以说,诸葛亮具备了天时、地利、人和三大有利因素。
当蜀军的战事如火如荼地进行时,曹魏的高层感到了压力,立即派出了司马懿亲自挂帅,率领大军迎击蜀汉。司马懿则派遣费曜和戴陵带领精锐四千人驻守上邽,而他自己则紧随其后。诸葛亮得知后,决定留王平继续进攻祁山堡,而自己则亲率大军北上,破坏上邽附近的麦田。麦子正熟,麦田的价值自然不容忽视,诸葛亮试图通过破坏敌军的粮草来为自己的军队创造有利条件。虽然戴陵试图阻止,但很快就被蜀军击退,直到司马懿的主力军赶到,诸葛亮才停止了对麦田的进一步破坏。
然而,令人意外的是,一向以迅速进攻著称的司马懿并没有立即发动攻击,而是选择据险而守,等待合适的时机。面对蜀军的进攻,司马懿采取了守势,甚至在进攻卤城时,也只是选择在山上布阵,保持对峙。尽管这一决定遭到了其他将领的批评,但司马懿的隐忍策略依然显示出他的深远思维。即使外界对于他的表现有所非议,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战术安排,毫不动摇。
由于诸葛亮的破坏,魏军很快陷入了粮草紧张的困境。为了解决问题,他们不得不依赖关中的运粮,以及从胡人那里收取粮草。形势开始向蜀汉倾斜,诸葛亮为了争取主动,决定撤回祁山堡,将主力集中到卤城。
然而,司马懿显然不甘心失败,他主动出击,采用了钳形攻势,派遣张郃攻打卤城南的王平,而自己则直接向诸葛亮的主力军发起进攻。面对如此压力,诸葛亮迅速做出反应,派遣魏延、高翔和吴班三路进攻敌军,结果大破魏军。据史书记载,蜀军在此战中斩杀了三千名魏军军官,收获铠甲五千具,弩箭三千支,虽然数字可能有夸大,但这场胜利无疑对魏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。魏军在这场战斗中士气低落,处于极度不利的状态,粮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。此时,蜀军只需继续消耗,或许就能最终摧垮司马懿。然而,命运却在这个关键时刻开了个巨大的玩笑。
李严作为负责粮草运输的将领,出了一次重大差错。更糟糕的是,他居然假借刘禅的名义,命令诸葛亮撤军。这让诸葛亮陷入了两难境地。虽然他已经逐步取得优势,但由于后勤问题无法解决,且刘禅的催命令又不容违抗,最终他不得不无奈撤退。
司马懿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,迅速派遣张郃追击蜀军,尽管张郃有些犹豫,担心掉入陷阱,但最后仍旧不得不按命令行事。结果,张郃在追击过程中不幸中箭身亡。这一损失对魏军的打击可谓巨大。张郃是五子良将之一,相当于魏军的顶梁柱之一。他的死,不仅让魏军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将领,也对士气造成了极大的打击。
当诸葛亮回到成都时,他意识到,李严的失误和私心,才是导致北伐失败的罪魁祸首。李严借口粮草不足,劝说刘禅召回诸葛亮,但实际上,他背后隐藏了个人的私心。为了扳倒诸葛亮,李严甚至故意破坏了北伐计划。在诸葛亮回到成都后,他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愤怒,而是巧妙地选择了装傻,最终通过与众臣联合,揭露了李严的阴谋,并将其流放处理。
这次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,并非诸葛亮无法继续战斗,而是因为内部的矛盾和不团结。若马谡还在,负责粮草的任务可能就不会出问题,而历史的走向,或许也会因此改写。马谡虽然缺乏实战经验,但他与诸葛亮关系深厚,断然不会出现李严这样的问题。
综上所述,诸葛亮的撤兵,更多是由于内部的不协调和李严的失误,而非无法继续作战。若蜀军的后勤能够得到保障,士气高涨,司马懿的处境无疑会更加艰难,胜利也会越来越近。这个无奈的决定,成了蜀汉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遗憾。
发布于:天津市免费配资系统,配资股票交易,配资开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